防雷保护区如何划分等级?防雷保护区lpz分为哪6个区?
防雷保护区(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是建筑物防雷设计的核心概念,其划分旨在通过分级防护策略,将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影响逐步衰减,从而保护设备、人员及建筑结构的安全。随着现代建筑电气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防雷保护区的科学划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解析防雷保护区的划分逻辑及分区特性。
一、防雷保护区的划分依据
防雷保护区的划分核心在于雷电电磁环境的衰减需求和设备防护等级的匹配性。根据IEC 62305标准,防雷保护区的划分需遵循以下原则:
1.雷电直接作用区:建筑物外部暴露区域,可能遭受直接雷击,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未衰减。
2.感应雷作用区:建筑物内部区域,虽不直接受雷击,但因雷电感应效应仍存在较高电磁场强度。
3.多级屏蔽防护区:通过物理屏蔽、等电位连接和浪涌保护器(SPD)等措施,逐步衰减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形成更安全的防护环境。
二、防雷保护区的6个分区详解
根据IEC 62305和GB 50057-2010,防雷保护区(LPZ)可划分为以下6个典型区域:
1.LPZ0A区(直击雷非防护区)
-定义:建筑物外部未受避雷针或接闪器保护的区域,可能遭受直接雷击,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未衰减。
-特点:
-雷电流完全导通至大地,电磁场强度最高(未衰减)。
-适用于孤立的高耸建筑物(如烟囱、水塔)或未安装防雷系统的区域。
-防护措施:需安装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和完善的接地系统,将雷电流安全导入大地。
2.LPZ0B区(直击雷防护区)
-定义:建筑物外部位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区域,虽不直接受雷击,但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仍未衰减。
-特点:
-雷电流通过接闪器导入大地,但电磁场强度未衰减(如屋顶避雷针保护范围内的空间)。
-适用于建筑物屋顶、外墙等暴露区域。
-防护措施:需加强屏蔽(如金属屋面)和等电位连接,减少电磁干扰对设备的影响。
3.LPZ1区(第一防护区)
-定义:建筑物内部区域,已通过物理屏蔽(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金属门窗)初步衰减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
-特点:
-雷电流被限制在建筑物外围,流经导体的电流比LPZ0B区更小。
-电磁场强度因屏蔽措施有所衰减,但仍可能对敏感设备造成影响。
-防护措施:
-安装第一级浪涌保护器(SPD),阻断雷电流进入内部线路。
-对金属管道、电缆桥架等进行等电位连接,消除电位差。
4.LPZ2区(第二防护区)
-定义:建筑物内部进一步屏蔽的区域(如机房、配电室),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进一步衰减。
-特点:
-通过多层屏蔽(如金属机柜、屏蔽电缆)和SPD分级保护,雷电流显著降低。
-适用于电子设备集中区域(如数据中心、通信机房)。
-防护措施:
-安装第二级SPD,保护精密设备免受瞬态过电压影响。
-采用屏蔽电缆和光纤传输信号,减少电磁干扰。
5.LPZn+1区(后续防护区)
-定义:根据设备敏感度需求,进一步细分的防护区(如机柜内电路板、芯片级防护)。
-特点:
-通过多级SPD、滤波器和局部屏蔽,将雷电流和电磁场衰减至最低水平。
-适用于超精密设备(如实验室仪器、医疗设备)。
-防护措施:
-在设备电源端和信号端加装专用SPD。
-采用冗余接地和低阻抗连接路径,确保电位均衡。
6.LPZn区(最终防护区)
-定义:最内层的防护区,直接保护设备终端(如服务器、PLC控制器)。
-特点:
-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已衰减至设备可承受范围。
-适用于对雷电干扰极度敏感的场景(如航空航天控制系统)。
-防护措施:
-安装第三级SPD,实现毫秒级响应和过电压钳位。
-采用隔离变压器和光电隔离技术,阻断干扰传播路径。
防雷保护区的划分是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基础,其科学性直接影响防雷系统的可靠性。通过LPZ0A至LPZn区的多级防护策略,可实现雷电流和电磁场强度的梯度衰减,确保设备和人员安全。想要获取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防雷知识栏目进行了解!
- 加气站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多少
- 避雷塔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