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客服

什么情况下会被雷击中?雷击现象的形成过程

于 2025-08-28 14:46:12 发布


  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其能量足以瞬间摧毁建筑物、引发电力系统故障,甚至导致人员伤亡。根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4万人因雷击死亡,数十万人受伤。面对如此严峻的威胁,了解雷击现象的形成机制与易被雷击中的场景,是防雷安全的核心课题。

雷击现象的形成过程

  一、雷击现象的形成过程

  雷电的形成与大气中复杂的电荷分离机制密切相关。其基本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电荷分离与积雨云的形成

  雷电通常诞生于对流旺盛的积雨云(Cumulonimbus)中。当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时,云层内部的水滴、冰晶和霰粒因碰撞摩擦发生电荷分离:

  -重冰粒子(带负电)下沉至云层下部;

  -轻水滴(带正电)上升至云层上部。

  这种电荷分布使云层底部积累大量负电荷,而地面因静电感应产生正电荷,形成巨大的电场(可达10~20 kV/m)。

  2.先导放电与主放电

  当云地之间的电场强度突破空气绝缘极限(约3 kV/mm)时,放电过程启动:

  -下行先导:云层底部向地面跳跃式发展,形成通道;

  -上行先导:地面高处物体(如树木、建筑物)感应电荷向上发展;

  -主放电:两者相遇后,形成通路,瞬间释放高达10~100 kA的雷电流,持续时间仅数微秒。

  3.热效应与机械效应

  雷电流的瞬时高温(达2万℃,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使空气剧烈膨胀,产生冲击波(即雷声)。同时,电流通过物体时可能引发跨步电压、电磁脉冲等次生危害。

雷击现象的形成过程

  二、什么情况下会被雷击中?

  雷击的选择并非随机,而是遵循“尖端效应”和“路径最短”的物理规律。以下是典型易受雷击的场景及科学原理:

  1.高处与孤立物体

  -原理:电场强度与物体高度成正比,尖端放电效应使高处物体更易成为雷电通道。

  -场景:山顶、孤立大树、铁塔、广告牌等。

  2.开阔地带与水域

  -原理:人体在开阔地为最高点,且水体导电性强,易形成电流传导路径。

  -场景:农田、草原、湖泊边、游泳池等。数据显示,我国80%的雷击事故发生在农村,因农民常在露天劳作且缺乏避雷设施。

  3.金属物品与导电路径

  -原理:金属的高导电性使其成为雷电流优先选择的路径。

  -场景:携带金属伞、钓鱼竿、球拍的人;接触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管道。

  4.建筑物与未接地设施

  -原理:缺乏避雷针或接地不良的建筑易被直击雷破坏。

  -场景:未安装防雷系统的仓库、屋顶无均压环的高层建筑。

  5.跨步电压区域

  -原理:雷电流泄入地面后,因土壤电阻率差异形成电位梯度,两脚间电压可致触电。

  -场景:雷击点附近10米范围内的低洼地带、河岸等。

雷击现象的形成过程

  三、防雷设计的科学依据与实践策略

  1.防雷分区与分级保护

  根据IEC 62305标准,防雷工程需按风险等级划分防护区域:

  -一级防雷:在建筑入口安装开关型SPD(浪涌保护器),承受≥20 kA雷电流;

  -二级防雷:在配电箱加装限压型SPD,抑制残压至1.5 kV以下;

  -接地系统:接地电阻≤4Ω,采用“星形”或“V形”接线减少环路干扰。

  2.避雷针与均压环的优化设计

  -独立避雷针:与被保护建筑间距≥3米,防止反击;

  -均压环:高层建筑每6米设一道,连接所有金属构件(如门窗、管道)。

  3.人员行为规范与应急措施

  -户外避险:远离高处、水域,避免使用金属物品;若无法避雨,蹲下并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风险;

  -室内防护:关闭电器设备,拔掉电源插头,避免接触金属管道;

  -车辆避雷:关闭车窗,收起天线,但勿接触车门把手(可能传导电流)。

  雷击现象的本质是自然界电荷平衡的极端表现,其破坏力源于物理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通过科学认知雷电形成机制,结合工程防护与行为规范,人类已能显著降低雷击风险。想要获取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防雷知识栏目进行了解!

集防雷设计、防雷施工、接地降阻、防雷技术研发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在防雷领域,秉持防、治同行的原则,以防雷电隐患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