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地线是什么?架空地线的作用是什么?
在电力系统中,架空输电线路如同人体的血管网络,承担着电能传输的重要使命。然而,这条"空中走廊"常年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面临着雷击、风雨、冰雪等多种威胁。其中,雷击是导致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架空地线作为防雷保护的关键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深入探讨架空地线的本质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多重作用。

一、架空地线的本质解析
架空地线,又称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线,是架设在输电导线上方或上方的金属导线,通常由镀锌钢绞线、铝包钢绞线或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等材料制成。从物理结构上看,它是一条或多条全线接地的金属导线,通过杆塔顶部与大地形成电气连接。
从电磁学角度分析,架空地线的设计原理基于法拉第笼效应和静电屏蔽原理。当雷云接近地面时,架空地线作为接闪器,通过其良好的导电性能和合理的架设位置,优先吸引雷电先导放电,从而保护下方的相导线免受直接雷击。这种"牺牲自我、保护他人"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电力系统防雷工程的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架空地线并非简单的金属导线。其选材需考虑机械强度(如抗拉强度、单位重量)、电气性能(如直流电阻、载流量)以及环境适应性(如耐腐蚀性)等多重因素。例如,在重冰区,需选用抗拉强度更高的钢绞线;在腐蚀严重地区,则可能采用铝包钢绞线以提高耐腐蚀性能。

二、架空地线的核心作用
1.防直击雷保护
架空地线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止输电线路遭受直接雷击。根据电气几何模型理论,架空地线的保护范围与其架设高度、保护角(地线与外侧导线的连线与地线垂直线之间的夹角)密切相关。合理设计的保护角(通常为20°-30°)可使架空地线形成有效的"保护伞",将大部分雷电流吸引至自身而非相导线。
当雷击中架空地线时,雷电流通过地线迅速向两侧分流,经杆塔接地装置泄放入地。这一过程中,架空地线的低阻抗特性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良好的架空地线系统可将直击雷概率降低80%以上,大幅减少线路跳闸事故。
2.降低感应雷过电压
除了防直击雷,架空地线还能有效降低感应雷过电压对线路的影响。当雷击线路附近大地时,电磁感应会在导线上产生过电压。架空地线通过其屏蔽作用,可削弱雷电电磁场对相导线的耦合效应。理论计算表明,架空地线可使感应过电压幅值降低25%-40%,具体效果取决于地线与导线的耦合系数及接地电阻。
3.改善接地系统性能
架空地线全线贯通,将各杆塔接地装置并联连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分布式接地网络。这种结构显著降低了整个线路的接地阻抗,特别是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当雷电流注入时,低阻抗的接地系统能加速雷电流泄放,减少杆塔电位升高,从而降低反击风险(即杆塔高电位对导线放电)。
4.系统性保护功能
现代架空地线系统已发展出多种衍生功能。例如,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将传统地线与通信光纤功能合二为一,既提供防雷保护,又实现数据传输;分段绝缘架空地线则可在正常运行时降低电能损耗,雷击时通过间隙击穿实现接地保护。这些创新设计体现了架空地线功能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架空地线的设计考量
架空地线的效能发挥依赖于科学的设计与施工。保护角的选择需权衡防雷效果与经济性,过小的保护角虽能提高防雷可靠性,但会增加杆塔高度和建设成本;接地电阻要求通常控制在10-30欧姆以下,特殊地区需采取降阻措施;此外,还需考虑弧垂、风偏、覆冰等机械因素对保护范围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压等级升高,架空地线的重要性更为凸显。110kV及以上线路一般需全线架设架空地线,而35kV及以下线路则根据雷电活动强度和线路重要性选择性架设。这种差异化配置策略体现了电力系统风险防控的精细化理念。
架空地线作为电力系统防雷的第一道防线,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功能上,更反映了电力工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哲学。从简单的金属导线到集防雷、通信、监测于一体的复合系统,架空地线的技术演进见证了电力行业的发展历程。想要获取更多防雷相关内容,欢迎拨打咨询热线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