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防雷多少米开始防侧击?三类防雷建筑侧击要求是多少?
在建筑物防雷设计中,侧击雷(直击雷从建筑物侧面击中)是一种常见的雷电灾害形式。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其顶部避雷带的保护范围有限,雷电可能通过侧面侵入,造成设备损坏甚至人身伤害。因此,针对不同防雷等级的建筑,规范对侧击雷防护的高度要求和措施有明确规定。本文将结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55024-2022),解析二类和三类防雷建筑的侧击雷防护要求。
一、二类防雷建筑的侧击雷防护要求
1.防护起始高度:30米
根据规范,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在高度超过30米时需采取防侧击措施。这一要求源于雷电的放电特性:当建筑物高度超过30米时,雷电可能绕过顶部避雷带,从侧面击中建筑物。此时,需通过增设水平接闪器、均压环等措施,形成多层防护。
2.具体防护措施
-水平接闪器设置:从30米起,每隔不大于6米沿建筑物四周设置水平接闪器(如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例如,一栋60米高的二类防雷建筑需在30米、36米、42米、48米、54米和60米处设置水平接闪器,形成连续的侧向保护网。
-金属构件连接:30米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金属物需与防雷装置直接连接,确保雷电流快速泄入大地。
-均压环布置:均压环是防侧击雷的核心措施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将建筑物内部的钢筋、金属管道等导体连接成一个等电位网络,消除电位差,防止雷电反击。均压环通常利用结构圈梁内的主筋焊接成闭合环,并与所有引下线连接。
3.规范依据
-GB50057-2010第4.2.4条:明确要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在高度超过30米时,需每6米设置水平接闪器,并连接外墙金属构件。
-GB55024-2022第7.1.3条:进一步细化了接闪网格尺寸(≤10m×10m或12m×8m)和引下线间距(≤18m)的要求,确保防护系统的可靠性。
二、三类防雷建筑的侧击雷防护要求
1.防护起始高度:60米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侧击雷防护要求相对宽松,但规范仍规定:当建筑物高度超过60米时,需对上部20%(且超过60米)的区域采取侧击防护。这一差异主要基于三类建筑的雷击风险较低(预计年雷击次数≤0.25次/a),但仍需防范极端情况下的雷电侵入。
2.具体防护措施
-重点区域保护:在60米以上区域,需对尖物、墙角、边缘等易受雷击部位布置接闪器。例如,玻璃幕墙建筑的顶部边缘、屋顶设备平台等需增设避雷带。
-金属构件连接:60米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金属构件需与防雷装置连接,避免雷电通过金属路径侵入室内。
-法拉第笼效应:通过将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框架、金属管道等导体焊接成闭合网络,形成“法拉第笼”,确保雷电电流均匀分布并快速泄流。
3.规范依据
-GB50057-2010第4.2.5条:规定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在高度超过60米时,需对上部20%区域采取侧击防护措施。
-GB55024-2022第7.1.5条:要求60米以上区域的金属构件与防雷装置连接,并强调接闪器的布置需覆盖突出部位(如屋顶设备、广告牌等)。
三、防护措施的实施要点
1.接闪器与均压环的协同作用
接闪器(如避雷带、避雷针)是侧击雷防护的第一道防线,而均压环则是消除电位差的关键。两者的结合可确保雷电流路径明确,避免因电位差导致设备损坏或人员触电。例如,在30米高的二类建筑中,水平接闪器与均压环需每隔6米交替布置,并与引下线可靠连接。
2.接地系统的优化
接地电阻是衡量防雷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二类和三类防雷建筑的接地电阻均应≤10Ω(山区可放宽至≤30Ω)。若土壤电阻率较高,可通过使用柔性接地体来改善接地效果。
3.金属管道的等电位连接
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如给排水管、燃气管)需在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并在100米以上区域每50米增设一处连接点。此举可防止雷电通过管道形成回路,引发二次放电。
4.定期检测与维护
防雷系统需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包括接地电阻测试、焊接点锈蚀检查等。对于高层建筑,还需重点关注避雷带的完整性,避免因施工或装饰改造破坏原有防护结构。
侧击雷防护是高层建筑防雷设计的核心环节。二类防雷建筑在30米以上需通过水平接闪器和均压环形成多层保护,而三类建筑在60米以上需重点覆盖突出部位。通过科学规划接闪器布局、优化接地系统和定期检测维护,可显著降低雷击风险,保障建筑安全。想要获取更多防雷相关内容,欢迎拨打咨询热线进行了解!
- 电涌保护器Up是啥?电涌保
- 短路电压和开路电压的区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