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客服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是多少?36米避雷针保护半径是多少?

于 2025-09-28 11:14:15 发布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并非简单的1.5倍关系,而是一门需要综合考虑高度、防雷等级与环境的精密科学。在防雷工程领域,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计算远比想象中复杂。许多人认为避雷针的保护半径就是其高度的1.5倍,但这个经验公式仅适用于特定情况。

36米避雷针保护半径是多少

  01.避雷针工作原理与核心组件

  避雷针,按国家标准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的正式名称应为“接闪杆”。它的实质是引雷而非避雷,通过高位优势将雷电引向自身,承受雷击,并将雷电流安全泄入大地。

  避雷针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接闪器是避雷针的最高部分,专门用来接受雷云放电,通常采用针长为1~2m、直径不小于20mm的镀锌圆钢或镀锌钢管制成。

  引下线连接接闪器与接地体,将雷电流安全引入接地体,一般采用直径为8mm的镀锌圆钢或截面不小于25mm²的镀锌钢绞线。

  接地体是避雷针的地下部分,其作用是将雷电流直接泄入大地。接地体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6m,垂直接地体的长度不应小于2.5m,间距一般不小于5m,通常采用直径为19mm镀锌圆钢。

  02.保护半径计算方法:从经验公式到滚球法

  传统上常用经验公式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即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约为其高度的1.5倍(r=1.5h)。按此计算,36米避雷针的保护半径约为54米。

  然而现代防雷工程普遍采用更科学的滚球法确定保护范围。滚球法以某一规定半径的球体,在装有接闪器的建筑物上滚过,滚球体由于受建筑物上所安装的接闪器的阻挡而无法触及的范围,即为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滚球半径的取值根据建筑物防雷等级确定: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为30米,第二类为45米,第三类为60米。

  滚球法的计算公式为:rx=√h(2hr-h)-√hx(2hr-hx),其中rx为避雷针在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hr为滚球半径,h为避雷针高度,hx为被保护物高度。

36米避雷针保护半径是多少

  03.36米避雷针保护半径的具体计算

  根据滚球法原理,36米避雷针的保护半径取决于建筑物防雷等级。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滚球半径30米),地面保护半径r₀=√36×(2×30-36)=√36×24=√864≈29.4米。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滚球半径45米),地面保护半径r₀=√36×(2×45-36)=√36×54=√1944≈44.1米。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滚球半径60米),地面保护半径r₀=√36×(2×60-36)=√36×84=√3024≈55.0米。

  由此可见,36米避雷针的保护半径在不同防雷等级下分别为29.4米、44.1米和55.0米,对应保护面积分别为2714平方米、6107平方米和9499平方米左右。

  04.影响避雷针保护范围的关键因素

  避雷针高度是影响保护范围的首要因素。高度每增加1米,保护范围就会显著扩大。例如,8米避雷针的地面保护半径可达约20米,而36米避雷针的保护半径则可达29.4-55.0米。

  被保护物高度直接影响有效保护范围。若被保护物高度hx增加,保护半径会相应减小。例如,当被保护物高度为10米时,36米避雷针在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的保护半径会从44.1米减小到约34.1米。

  周边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若附近有高大建筑物或物体,可能会“屏蔽”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需结合实际地形计算。山地或岩石地区的地形条件也会影响保护范围的有效性。

  接地电阻值过高或接地导线受到机械损伤或腐蚀时,会显著影响避雷针的保护效果。电视天线塔、广告牌、旗杆高于避雷针而无独立的避雷接地系统时,也会限制避雷针的保护作用。

36米避雷针保护半径是多少

  05.特殊场景下的保护范围调整

  在移动式避雷针应用场景中,实际高度可能包含载体本身的高度。如车载时,车辆高度1.5米+避雷针36米,总高度37.5米,此时保护范围会略有扩大。

  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需要特殊处理。在这些地区,可能需要采用深井接地、换土或使用柔性接地体等措施来保证避雷针的有效性。

  大型接地系统的测量需要更专业的方法。对于大型接地网或复杂接地系统,可能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测量和分析,确保保护范围的准确性。

  运行中的持续监测也很重要。对于已投入运行的避雷针系统,需要加强监测力度,定期检测接地网电阻值,确保时刻满足防雷要求。

  选择36米避雷针时,不能简单地用1.5倍高度估算保护范围。真正重要的不仅是避雷针高度,更是整个泄流系统的完整性。没有良好的接地,再高的避雷针也会变成危险装置。想要获取更多相关内容,欢迎点击避雷针进行了解!

集防雷设计、防雷施工、接地降阻、防雷技术研发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在防雷领域,秉持防、治同行的原则,以防雷电隐患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