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客服

室外如何预防雷电伤害?室外防雷措施

于 2025-09-28 14:23:08 发布


  每年4月至9月,尤其是6-8月,是雷电灾害的高发期,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岛中北部等地年平均雷暴日达86天,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雷电交加、电闪雷鸣时,户外活动的危险性急剧上升。科学的室外防雷,不是简单的"躲",而是基于对雷电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采取系统性防护措施。

室外防雷措施

  一、雷电的物理特性与危险来源

  雷电是云层与地面之间电荷剧烈释放的自然现象,其电压可达数百万伏,电流强度可达数万安培。雷电击中地面后,电流会通过土壤、金属物体等导体传播,形成高电位梯度。在雷电活动区域,地面电位差可达数千伏,这就是"跨步电压"的成因——当人双脚分开站立时,两脚之间的电位差会形成电流通过人体,导致电击伤害。

  此外,雷电还可能通过"球形雷"(一种罕见但危险的雷电形态)进入室内,或通过金属物体(如铁丝网、水管)传导电流。因此,室外防雷必须从源头上切断雷电与人体的连接路径。

  二、科学的室外防雷措施

  1.寻找安全避雷场所

  避雷场所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完善的防雷设施(如避雷针、接地网);二是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三是远离高大树木、电线杆、金属物体。公园里的简易棚屋、孤立的岗亭、铁皮屋等均不符合要求,因其缺乏系统防雷设计,反而可能成为雷击目标。

  2.正确的避雷姿势

  在空旷地带遭遇雷电时,应立即采取"防雷姿势":双脚并拢下蹲,双手抱膝,低头,下巴紧贴胸口。这一姿势可最大程度减少身体暴露面积和两脚间电位差,降低跨步电压伤害。切勿用手撑地,避免形成电流回路。若随身携带背包,可将其垫在身下,利用绝缘材料隔绝地面电流。

  3.远离危险区域与物体

  -避免在水域(江、河、塘、水库等)附近逗留,水体导电性好,雷电流易通过水体传导。

  -远离大树、电线杆、广告牌等高大金属物体,雷击高大物体后,电流会通过树干、金属杆传导,使周围人体成为导电路径。

  -不要扛着金属物品(如钓鱼竿、球拍、锄头)行走,金属导体易吸引雷电。

  -避免在空旷地带打伞,伞柄通常为金属材质,易引雷。

  4.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雷雨天气外出时,应穿着胶鞋(橡胶底),利用其绝缘性能减少电流通过人体的风险。避免穿湿衣服,因湿衣物导电性增强。若在户外,应尽量寻找干燥的室内场所避雨,而非在树下、棚屋等危险区域。

室外防雷措施

  三、雷电预警信号的科学应对

  雷电预警信号分为黄/橙/红三级,对应不同危险程度:

  -黄色预警:未来6小时可能出现8级以上阵风并伴随雷电

  -橙色预警:未来2小时可能出现10级以上阵风并伴随强雷电

  -红色预警:未来2小时可能出现12级以上阵风并伴随剧烈雷电

  接收到黄色及以上预警时,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进入具备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避险。此时,切勿因"雨不大"而心存侥幸,雷电往往在暴雨前爆发。

室外防雷措施

  四、雷击后的急救处理

  若不幸遭雷击,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将伤者转移至安全区域,检查呼吸心跳。

  2.若无自主呼吸,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

  3.处理电灼伤创面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涂抹药膏。

  4.注意保护听觉系统,雷暴巨响后需进行听力检查。

  雷击后存活率高达90%,及时有效的急救是关键。因此,了解急救知识,也是防雷安全的重要一环。

  雷电是自然之力,但人类通过科学认知与技术手段,已能有效降低其危害。室外防雷不是简单的"躲雨",而是基于雷电物理特性的系统性防护。每一次科学避雷,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安全行动,都是对责任的践行。想要获取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防雷知识栏目进行了解!

集防雷设计、防雷施工、接地降阻、防雷技术研发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在防雷领域,秉持防、治同行的原则,以防雷电隐患为重点。